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发布时间:2019-04-01 07:0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牢记清廉是福、贪欲是祸的道理,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任何时候都要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正风反腐实践清楚表明,这“三观”也是“三关”,对领导干部具有特殊意义,是一道必答题。过得了“关”,成长进步,大道直行;过不了“关”,蜕化变质,枉道速祸。或许可以说,“三关”的考验,不可避免地贯穿在为官从政全过程。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对老百姓来说,“利来利往”乃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事实上,老百姓的所谓“货利”也无非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而掌握权力的领导干部就不一样了。以权谋私,金钱可以多到发霉腐烂,宝贝可以多到无处可藏。这虽然是题外话,却也是“三观”尽毁者的真实映照。现实是,怎样认识权力、地位、利益,看法可能大相径庭,而结果也必是截然相反。换言之,干部过关,紧要关节就是这“三观”。
不错,大笔一挥,成百万资金划了出去,成千万项目落了地。权力给人极大的快感与幻觉——在局外人看来,再难办的事,莫过于领导一句话;再复杂的问题,抵不过一纸批示。而在一些因权力而迷狂的领导干部看来,只要发话,无所不能;只要暗示,唾手可得。有些领导干部家属子女甚至不需要伸手,就有人追着、抢着、求着送礼送钱。在有的地方,领导“大名”往往比制度、规矩之类更好使。这些年冒充“大领导”行骗的案子并非鲜见,而且来头越大效果越好,派头越大越像真的。
正像有人所说,当制度抵不过权力、规矩比不上职务的时候,职务的确是可以透支的信用,权力也的确是可以变现的资源。但危险之处正在于此:有多大权力,就意味着有多大责任;有多大的好处,就意味着有多大的风险;有多大的问题,就意味着要承担多大的后果。明白这个道理的领导干部,无不以临深履薄的心情对待自己的职守——签字有效,恰应落笔悉心;批示好使,理该三思而行;招呼管用,必须谨慎言说。
不错,社会地位与个人成就有一定关系,但这个因素不应该被人为夸大。领导干部地位更多的是表明,人们对为人民服务者的尊敬,对工作能力的肯定,对国家制度的尊崇。当一个地方或者单位遇到矛盾问题、困难挑战时,人们总是首先想到组织和领导。对老百姓来说,领导干部理当担负起这样的责任。而正确理解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必须明了:其一,不要把老百姓对党和政府的期待,当成是对自己的依赖、央求。下级下属,从请示报告到贯彻落实等等,都是组织行为而非个人行为。人家求不着你个人。其二,取得成绩而获职务、地位提升,是好事,但要明白成绩取得有个人功劳,但最重要的还是大家共同努力。不能把成绩据为己有,更不能有担任某种职务“非我莫属”的狂妄。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说,领导干部都不会有什么“不可取代”的分量。成就与地位是人民赋予,所以个人不能强行索要,一旦拿不到就闹情绪、发脾气。
领导干部也有利益诉求,没有错。但,利益诉求因社会角色的不同而必须有所不同,这显而易见。良好人品,奉献情怀,责任担当,这是必须的。如果钱要拿得最多,房要住得最好,吃要极尽奢靡,凭什么要求别人艰苦朴素?如果不仅自己处处谋利,家属子女也掺和进来与民争利,这样的领导干部谁会服从服气?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可斤斤计较、争名逐利,应是领导干部在利益问题上所持的基本认识,也是必须做出的让渡。如果觉得这样做委屈、无趣,就请离开领导岗位,也不配当领导干部。
上面所说,其实是老生常谈而已。但遍观许多反面教员与反面教训,常识往往是铁律,也往往最容易被忽略。事实上,大多情况是翻船恰在河沟,落马恰在平地。蜕化变质、违法犯罪,莫不源于对权力、地位、利益认知错误。而把这些常识问题弄清楚了,才能真正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这或许正是党员干部应有的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米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