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一级纪检监察力量不足、人员紧缺是制约青海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有效破解难题,在省纪委监委指导下,各县市区纪委监委结合具体情况、分类施策,统筹调度、集中使用纪检监察工作力量,变单兵作战为联合作战,做实做强监督执纪问责和监督调查处置。
整合力量,切实履行监督职责
从青海全省来看,监察体制改革后,监督对象大幅度增长。但全省44个县市区,大部分的纪委监委编制只有19人左右,80%牧业区的乡镇只有一名纪委书记,无专职工作人员,与新形势新任务相比,监督力量捉襟见肘,监督方式亟待改进。
西宁市大通县有44.6万人,监督对象2万余人。该县纪委监委6个综合派驻纪检监察组均是只有组长没有组员,却要监督全县43家单位,难度颇大。
怎么破题?经过反复研究,大通县纪委监委决定因地制宜,探索建立派驻联组模式。一方面将派驻纪检监察组组长收编统管,安排在县纪委监委集中办公;另一方面争取县委支持,从县直各部门抽调党建、纪检监察工作人员20余人充实到纪检监察组,一年一轮换,每个纪检监察组保证有3至4人。这种模式既解决了人员不足的燃眉之急,也为各单位培训了一批干部,为推动各单位纪检监察工作更好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提升监督质效,大通县纪委监委将6个派驻纪检监察组统筹调配使用,按照“分类归口整合”原则,划分为3个派驻联组,由县纪委监委直接领导、指导联合办信办案、监督检查等日常工作。今年1至7月,派驻联组与被监督单位召开见面会37次,开展联合监督8场次,立案4件。
青海各个县市区的差异较大,人口与监督对象较多的“大通模式”在人口较少的县难以适用。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只有26名纪检监察干部,派驻机构只有4个编制。该县因地制宜将派驻力量纳入县纪委监委监督检查部门,并与乡镇纪检监察力量统筹,在县纪委监委统一领导下,实行片区协作监督执纪执法,主动发现问题、查处案件的能力明显提升。
加强协作,攥指成拳提质增效
针对乡镇纪委力量薄弱,不敢、不能、不会监督执纪执法等问题,青海省各县市区纪委监委按照就近整合、优势互补、有利工作的原则,将乡镇划分为多个协作区,由县纪委监委统筹指挥,各乡镇纪委交叉检查、联合办案,减少了熟人干扰,提高工作质效。
“这次查处过程中,张贵林利用农牧工作经验,帮助我们初筛需要调取的证据、协调相关部门人员,让我们既节省了时间,又少走了弯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纪委常委、监委委员周博在一次案件查处过后,对茶卡镇纪委书记张贵林给予好评。张贵林以前长期在农牧系统工作,对农牧项目十分熟悉,在这次查办柯柯镇怀灿吉村合作社套取农机补贴案过程中,该县纪委监委采取了片区协作的方式,张贵林参与其中并提出了有价值的意见建议,对案件突破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此外,各县市区纪委监委积极推进监察职能向乡镇、街道延伸,在所辖乡镇、街道设立监察办公室。在工作中注重发挥村、社区党支部纪检员和村务、居务监督委员会作用,延伸监督“探头”。
通过推进基层监督执纪执法一体化建设,2018年,青海省44个县市区首次实现立案全覆盖,70%的乡镇告别“零办案”。今年1至7月,各县市区立案648件、乡镇立案167件,同比分别上升136.5%、56.1%。
以案代训,培养业务“行家里手”
基层纪检监察干部业务不精、能力偏弱,是影响监督执纪执法工作质效的重要因素。在强化理论武装的基础上,以案代训、实战练兵,是锻炼、提升基层纪检监察队伍能力水平的有效途径。
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纪委监委在前段时间某专案审查调查工作中,由于案情复杂,该县纪委监委迅速在协作区抽调乡镇纪检干部组成专案组,对涉嫌违纪违法人员展开审查调查。查办过程中,该县纪委监委注重加强对乡镇纪检监察干部的能力培养,既教思路,又教方法,通过分析案情、讲解案例,手把手指导调查取证、制作谈话笔录、撰写案件调查报告等工作,提升大家业务工作能力。
“片区协作办案,让我们有了更多实战的机会,可以参与到许多复杂案件的办理过程中,积累实践经验,对我们今后开展工作有很大帮助。”下贡麻乡纪委书记旦正才旦说。
此外,该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通过举办纪检监察干部综合业务培训班、跟班学习、以老带新等多种形式,提升基层纪检监察干部能力水平。在推进基层监督执纪执法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基层纪检监察干部普遍反映提高了政治站位,充实了纪检监察业务知识。(本报记者 王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