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关注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为监察机关实施政务处分提供法律依据

来源: 发布人:贺洪成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20-06-21 00:00:00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时间:2020-06-20 23:52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瞿芃

本网讯 6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全面系统规范公职人员惩戒制度的国家法律由此诞生。

制定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是保障监察机关依法行使政务处分权、完善国家监察制度的重要举措。此前,关于公职人员处分的情形、适用规则、程序等方面的规定,散见于公务员法、法官法、检察官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规章中,缺乏统一规定,制约了处分工作的规范开展。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的出台,改变了处分标准不统一的局面,有利于提升政务处分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

“监察法对政务处分制度作了原则规定,没有对应当给予政务处分的违法行为、政务处分的适用规则和程序等作出具体规定。因此,有必要根据国家监察的性质和特点,建立健全公职人员政务处分制度,为监察机关作出政务处分提供法律依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国家法室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共有7章68条,对适用对象和基本原则、政务处分种类和适用规则、公职人员违法行为及其适用的处分、政务处分的程序等作出明确规定。在全面系统地规范政务处分制度同时,该法还明确了第二章、第三章适用于公职人员任免机关、单位对违法的公职人员给予处分,进一步完善了公务员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等公职人员的处分制度。

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国家法室有关负责人看来,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以法律的形式将监察机关的监督责任和任免机关、单位的主体责任明确规定下来,实现了政务处分和处分对有违法行为的公职人员的惩戒全覆盖,有利于监察机关和任免机关、单位明晰各自职能定位,强化责任担当,依法履行相应职责,提高管理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作为国家监督体系中的一部重要法律,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在落实监察全覆盖要求,把法定对象全面纳入政务处分范围的同时,结合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中有关党员纪律处分,以及公务员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中有关公职人员违法行为及其处分的规定,进行充实、完善,明确应当给予政务处分的违法行为、政务处分的适用规则和程序等,使政务处分匹配党纪处分、衔接刑事处罚,构筑惩戒职务违法的严密法网。

根据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对有职务违法行为的公职人员,根据情节轻重依法给予处分,对情节轻微的可进行谈话提醒、批评教育、责令检查或者予以诫勉,从而有利于强化日常监督,实现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改变过去要么是“好同志”、要么是“阶下囚”的状况。

制定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有利于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完善监察制度,规范政务处分活动,加强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的监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前期工作基础上,2019年8月和今年4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第十七次会议分别对草案进行了初审和二次审议,刚刚闭幕的第十九次会议进行了第三次审议并表决通过。

上一篇:推动纪检监察监督和审计监督有机贯通

下一篇:不做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的蠢事